“海恩法则”对信访工作的启示

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  日期:2020-05-31    来源: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字体: 】     【打印本稿】 【关闭】


跟一名在信访战线上工作了多年的同志聊天,他说:“干了好多年信访工作,总觉得干起来很被动,一起信访突然就发生了,搞得一点准备都没有,它的突发性、偶然性让人防不胜防。”细细想想,觉得他的话值得推敲,可能是前几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原因,一下就想到了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帊布斯海恩提出的著名的“海恩法则”,总觉得“海恩法则”与信访工作,特别是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海恩法则”指出:没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事故苗头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不安全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任何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有征兆可寻的、有苗头可发现的、有隐患可排除的,其发生都有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对一些隐患、苗头、征兆的忽略。如果在发生严重事故之前,能够认真排查事故隐患,杜绝事故苗头和轻微事故,就会大大降低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甚至可以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

那么信访呢?一起信访的发生,特别是越级访的发生,又有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一下。以为村民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首先,他会找村干部反映,寻求帮助。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满意,他会一次或者多次到其所在的乡镇(街道)、县(市)寻求解决。最后,当上述层级都无法给予其满意的结果时,往往会发生越级上访。在这个过程中,其主观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就是隐患,一级一级、一次一次的反映而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就是越级访苗头,最后越级访的苗头堆积的多了就真的发生了越级上访。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今年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理念新思路》中指出:“紧扣首接责任落实,全面实行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的办法,简历首办责任制、做好群众第一次来信、来访、网上投诉办理工作……切实把信访事项解决在初始、化解在属地”。就是要求各级信访部门扎实做好初信初访工作,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提高初信初访化解能力,坚决把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近年来,各级信访部门高度重视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和初信初访工作,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如:有地地方设立民生服务热线,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矛盾、小问题,坚持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解决;有的地方在村居实行网格化管理、一村一律师等,推动村居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还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坚持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变群众上访为带案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发掘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便于有效地开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任何信访矛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抓信访工作要坚持从细小问题入手,以“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和“见微知著”的警觉意识,善于从各种征兆中发现苗头、从苗头中排除隐患,这也是“海恩法则”对信访工作的重要启示。

 


版权所有: 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新华西路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