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  日期:2020-05-31    来源: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字体: 】     【打印本稿】 【关闭】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 “假离婚”事件坚持上访而引发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李雪莲向偶遇的曾经的县长(史县长,因处理李雪莲上访事件不当,被撤职)吐露最初上访的缘由——为了曾经肚子里那未成形就流掉的孩子。
信访工作难做,信访局的领导难当,是大家的共识。因为上访的群众不但多、部分诉求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有的上访群众过于“执着”,对于其上访的事件,按照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向其解释多次,仍拒绝接受,坚持上访、越级访。笔者曾经觉得,那些“闹访者”就是无理取闹,就是本着叫唤的鸟儿有食吃的原则,向政府“要补助”;但是看了李雪莲最后的解释,我明白:有些时候,上访者的上访事由只是一个借口,借以掩盖让上访者痛彻心扉无法言语的疼痛,如果信访工作者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并能够深入实地调研,发现事情的端倪,也许,有的上访事件就能够及时处理,阻断其“闹访”、越级访的可能性。
如果电影中,王公道法官能够深入挖掘“假离婚”事件,而不是仅仅判断“假离婚”案件的真假,不仅王雪莲能够躲过10多年艰辛的上访路,相应的市长、县长等官员也不会被免职。当然,这不仅仅是王公道一个人的错误,如果那些县长、市长们能够停下脚步倾听,这段历史就会改写。而事实是他们都没有做到。

上至市长,下至法官都没能看到李雪莲最初告状的实质,为什么呢?一方面固然是部分领导干部人浮于事,得过且过,不愿担当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基层单位人员素质问题。电影里,乡长、县长、市长都有影射,但是村一级干部不但没有现身,连声音也没听到。村干部直接与群众接触的“干部”,他们是群众与上级领导干部的传输神经,只有传输神经畅通无阻、切实发挥作用,身体才能健康运行;如果传输神经阻塞,身体的协调就会发生大问题。电影中,如果村干部能够将日常收集到的信息报告给上级领导或者领导们能够向村干部们打探下事情的经过,或许也能避免李雪莲10年上访事件。

 


版权所有: 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新华西路888号
农民工欠薪
举报投诉窗口